《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转载请注明来源:格格党gegedang.org
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
在中医理论中,太阳中风是外感病的一种证型,主要表现为脉浮、发热、恶寒、身疼痛等症状。而大青龙汤则是治疗这种证型的一种方剂,但其使用有着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首先,我们来理解题目中的描述。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这些症状组合起来,提示患者体内有寒邪束表,阳气郁闭不得外泄,同时又有烦躁等热象,说明寒邪外束,阳气内郁化热。这种情况下,大青龙汤能够发汗解表,兼清里热,因此是适应症。
然而,如果患者的脉象微弱,汗出恶风,这表示患者正气已虚,不能耐受峻猛的发汗药。大青龙汤发汗力猛,若用于此类患者,则易导致阳气过泄,出现厥逆(四肢厥冷)、筋惕肉瞤(肌肉跳动)等阳虚阴盛的症状,这是逆治,即治疗不当导致的病情加重。因此,对于脉微弱、汗出恶风的患者,由于他们本身已经存在正气不足、阳气虚衰的情况,再使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就会进一步耗伤阳气,加重病情。
所以,在治疗太阳中风证时,我们需要仔细辨析患者的症状表现,特别是脉象和汗出的情况。对于脉浮紧、不汗出而烦躁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大青龙汤;但对于脉微弱、汗出恶风的患者,则应该避免使用大青龙汤,以免发生逆治。
原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我们需要理解伤寒病的基本病理机制。伤寒病是由于外感寒邪,导致人体阳气被郁,营卫不和,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在这个过程中,脉象、身体疼痛与沉重感、以及是否有少阴证(即肾阳虚衰的证候)都是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这种伤寒病证型,脉浮缓意味着阳气虽然被郁,但并未达到紧张拘急的程度,与脉浮紧的伤寒表实证有所不同。身不疼但重,说明寒邪主要作用于肌肉层面,而未深入到经络或骨骼,因此疼痛不明显,但肌肉沉重感明显。乍有轻时,则表明病情有波动,可能与正气与邪气的斗争有关。
同时,无少阴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依据。少阴证代表着肾阳虚衰,若存在少阴证,则不宜使用发汗力较强的大青龙汤,以免进一步耗伤阳气。
原文: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列出的这几位药材,其实是大名鼎鼎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简称麻杏石甘汤)的。在中医经典《伤寒论》及其相关文献中,麻杏石甘汤是治疗肺热喘咳的经典方剂。不过,这个方子似乎融合了麻杏石甘汤和其他方剂的元素,是一个经过改良或特定情境下使用的复方。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药材的基本功效: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我这万恶的谪仙之姿》【六六文学】《星空职业者》《古代农家养娃种田日常》《逢君》《灵能者不死于枪火》《北美新神》【花瓣小说】【大蓝书】【小黑书】
澄明之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格格党gegedang.org),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