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格格党】地址:gegedang.org
原文: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东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探讨的是如何通过观察天象(特别是斗转星移的历法变化)来预测和判断四时正气异常所导致的疾病,以及流行疫病的发生规律。在古人看来,天地自然的运行与人体的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意指如果想要预知四季正常气候变化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影响,即哪些季节哪些气候条件下容易引发哪些类型的疾病。这里的“四时正气”,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正常的气候变化规律。
“及时行疫气之法”,则是指如何把握时机,预测并应对那些因气候异常而引发的流行性疫病。在古代,人们认为疫病的流行往往与天文星象、气候变化等自然现象密切相关。
“皆当按斗历占之”,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古代中国天文历法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斗历,作为古代的一种精妙天文历法,其核心在于通过观察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来精准地判断季节和时间的变化。这不仅仅是一种对自然界的观察与解读,更是古人智慧与宇宙秩序的深刻对话。
在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绝非仅仅是一种时间的记录工具,它承载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在农业生产中,斗历的指导至关重要。农民们根据斗历判断播种、施肥、收割的最佳时机,从而确保农作物的丰收。在医疗领域,斗历也被视为判断疾病发生与转归的重要依据,医生们会结合斗历的指示,为患者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而在祭祀活动中,斗历更是不可或缺,它帮助古人确定祭祀的最佳时机,以确保祭祀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神灵的庇佑。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意味着在农历九月霜降节气过后,天气应该逐渐变得寒冷。这是因为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逐渐减少,气温随之下降。
“向东大寒”,这里的“向东”可能指的是地理位置上靠近东方的地区,或者是指日出方向,寓意着随着冬季的深入,寒冷程度会逐渐加剧。当然,这更多是一种文学性的描述,实际上寒冷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地形、海洋和大气环流等。
“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则是指到了农历正月雨水节气之后,寒冷的气候应该逐渐得到缓解。雨水节气标志着降雨量的增加,气温也开始回升,万物开始复苏。在传统文化中,雨水节气是春季的开始,预示着寒冷冬季的结束和温暖春季的到来。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之所以把这个节气称之为“雨水”,是因为在这个时节,冰雪开始融化,变成了雨水。这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春季来临、气温回升的显着标志。
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2月18-20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的气温逐渐回升,冰雪开始融化,降水量也逐渐增多。这些融化的冰雪和增加的降水量,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条件,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因素。
此外,“雨水”这个节气还寓意着新的开始和希望。在传统文化中,雨水节气被视为春季的开始,象征着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人们在这个时节也会进行一些与春天相关的庆祝活动,如踏青、赏花等,以此来迎接春天的到来。
原文: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向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我们确实能感受到气温逐渐回暖,万物复苏的春天气息扑面而来。随着节气的推进,气温会不断攀升,直至夏季达到酷热的高峰。而到了秋天,随着秋风送爽,气温又会逐渐下降,带来一丝丝凉意。
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季节变换是由于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所导致的。在惊蛰时节,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气温也随之上升。而到了秋季,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减少,气温自然下降。
当然,除了太阳辐射能的变化外,季节变换还受到大气环流、海洋环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我们每年所经历的四季更迭。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这段时间内,如果人体因触冒霜露等寒冷因素,导致体内寒气入侵而引发疾病,就被称为“伤寒”。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伤寒是一种外感病,主要由寒邪侵袭人体所致。在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的这段时间里,气温逐渐降低,天气寒冷,人体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一旦寒邪入侵,就会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伤寒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等。在治疗上,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发汗解表、温中散寒等方法来祛除体内的寒气,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当然,在现代医学中,对于伤寒的理解和治疗也有所不同。现代医学中的伤寒通常指的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与中医所说的伤寒有所不同。因此,在理解和治疗伤寒时,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来进行判断。
原文: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月十一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
九月和十月处于秋季,虽然气温逐渐下降,但寒气尚未完全笼罩大地,因此此时人体若受寒气侵袭,病情通常相对较轻。而到了十月和十一月,随着冬季的深入,寒气愈发严酷,人体若此时受寒,病情往往会更加严重。至于正月和二月,虽然仍处于冬季,但寒气已开始逐渐消散,春意渐浓,因此此时人体若受寒,病情也会相对较轻。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与人体的阳气盛衰密切相关。秋季阳气渐收,但尚未完全消退,因此人体仍有一定的抵抗力来抵御寒气。而冬季阳气内藏,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若此时受寒,则病情易加重。到了春季,阳气逐渐生发,人体抵抗力也随之增强,因此病情会相对较轻。
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下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的体质、生活习惯、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病情的发展。因此,在面对寒冷天气时,我们应做好保暖措施,增强自身抵抗力,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原文: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为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冬季气候寒冷,人体阳气内藏,若此时调养不当,如穿着单薄、饮食寒凉等,就容易导致寒气侵袭人体,从而引发伤寒等疾病。伤寒是一种外感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谵妄、昏迷等危重症状。
“冬有非节之暖者,名为冬温”,则是指冬季出现异常的温暖天气。这种非时之暖,往往伴随着气候的异常变化,容易导致人体阴阳失衡,从而引发冬温等疾病。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其症状表现与伤寒有所不同,但同样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伤寒还是冬温,都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有关。因此,在冬季调养时,我们应注意保暖、避风、饮食温热等,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同时,对于已经患病的人群,应根据病情进行辨证施治,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正是对冬温疾病复杂性的深刻描述。
首先,冬温的发病有先后之分。由于气候的异常变化,往往不是一次性地突然变暖,而是呈现出一种渐进的过程。因此,人体在适应这种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出现不同的反应。有些人可能较早地感受到气候的异常变化,从而引发冬温;而有些人则可能较晚才出现症状。
其次,冬温的症状也有轻重之分。这主要取决于个体的体质差异、调养情况以及病情的发展阶段。对于体质较弱、调养不当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冬温的症状往往较为严重,如高热、头痛、身痛、咳嗽等;而对于体质较强、调养得当或病情较轻的患者,症状则可能相对较轻。
再者,由于冬温的发病机制复杂,其治疗方法也因人而异。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此,对于不同症状、不同阶段的冬温患者,其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原文: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人有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人有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正是对这一关系的生动阐述。
立春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此时阳气逐渐生发,万物开始复苏。然而,如果冬季的寒气未能完全消散,而是潜伏在人体内,那么在春季阳气生发的过程中,这些伏寒就可能与阳气相互作用,从而引发温病。
温病是一种因感受温热病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其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但通常以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等热象为主。由于温病是由伏寒与阳气相互作用而引发的,因此其发病过程往往较为复杂,治疗时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值得注意的是,温病的发病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在立春节气后,如果气候突然变暖,而冬季的寒气又未能完全消散,就容易引发温病。因此,在春季,我们应注意保暖,避免感受外邪,同时也要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对于温病的治疗,中医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清热泻火、养阴生津等方法来调理身体,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忍者记事》【热趣阁】【海趣阁】《大将》《恶霸小姑是年代文真千金》《神职奶爸》《官人官色》《少女的野犬》《晋末长剑》《圣拳!》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转载请注明来源:格格党gegedang.org,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