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格格党】地址:gegedang.org
原文: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尤当依证而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也。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在中医理论中,时气病多因外感邪气,如风寒暑湿等,侵袭人体所致。当病程进展到五六天时,患者可能出现口渴的症状,这是由于体内邪气与正气交争,产生一定热象,导致津液耗伤,从而出现口渴。然而,此时患者饮水不能多,且中医理论认为此时不宜过多给予饮水,原因有二:
一是腹中热尚少。这里的“热”并非单指体温升高,而是指体内阳气偏盛或邪气郁而化热的病理状态。由于这种热象尚未完全形成或尚未达到高峰,因此患者的口渴程度并不十分严重,且此时过多饮水可能加重脾胃负担,不利于病情恢复。
二是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中医强调“胃以喜为补”,即脾胃喜欢且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或饮品才是对身体有益的。在此时气病五六日之际,患者脾胃功能可能尚未完全恢复,若强行给予大量饮水,可能无法被脾胃消化吸收,反而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加重病情。
因此,中医在治疗此类疾病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如解表散寒、清热泻火、健脾和胃等,以调整患者体内阴阳平衡,促进病情恢复。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症状,往往需要细致观察和灵活应对。“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尤当依证而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这一描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这里提到的是疾病发展到七八天时,患者出现大渴欲饮水的症状。在中医看来,这往往是体内邪气与正气交争后,正气逐渐占据上风,邪气被驱赶到一定程度,导致体内津液耗伤严重,从而出现大渴的现象。此时,治疗应当依据患者的具体证候来给予饮水或相应的药物治疗。
其次,“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这句话强调了治疗时的适度原则。即使患者口渴难耐,也不能无限制地满足其饮水需求。因为此时患者体内阴阳平衡尚未完全恢复,过多饮水可能加重脾胃负担,甚至引发新的病变。因此,医生在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度给予饮水,避免过量。
最后,“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这句话则是对适度原则的具体体现。即使患者表示自己能喝下很多水,医生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量的饮水,避免一次性给予过多。这种“量力而行”的治疗原则,既体现了中医的个体化治疗思想,也符合中医“治未病”的预防理念。
对于疾病的治疗和观察,往往需要细致入微,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调整治疗方案。针对“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也。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这一描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也”这句话,描述的是患者在饮水后出现的一系列不适症状。具体来说,如果饮水后感到腹部胀满,小便排出不畅,或者出现喘息、呃逆等症状,那么此时就不应该再继续给予饮水或其他液体治疗。这些症状往往提示患者体内存在某种程度的阻滞或失衡,继续给予液体可能会加重病情。
“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这句话,则是对疾病转归的一种描述。在中医看来,大汗出有时可以视为体内邪气被排出、正气恢复的一种表现。当患者出现忽然大汗出的症状时,如果其他症状如腹满、小便不利、喘息、呃逆等都有所减轻或消失,那么这往往预示着疾病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甚至可能达到自愈的状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自愈的情况并不是绝对的。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即使出现大汗出的症状,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疾病已经自愈。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仍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转载请注明来源:格格党gegedang.org,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